繼工業化與信息化“兩化融合”之后,中國首次有了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兩業融合”的實施意見。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等15部門聯合印發《關于推動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深度融合發展的實施意見》,在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探索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融合發展新路徑方面提供了方向。
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兩業融合,看似一個陌生詞匯,但其成果在生活的許多方面已有體現。
例如,手術機器人、醫學影像、遠程診療等高端醫療設備應用越來越多;可穿戴監測、運動、嬰幼兒監護、適老化健康養老等智能設備逐漸走進大眾生活;健康管理、運動向導、精準照護等生活智慧化增值服務也陸續在市場出現。這些正是消費升級需求下,消費服務重點領域和制造業創新融合的體現。
為何要強調兩業融合?
《實施意見》指出,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融合是順應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和增強制造業核心競爭力、培育現代產業體系、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途徑。
中國國際經濟交流中心經濟研究部副部長劉向東向本報記者分析,隨著新一輪科技革命發展,“制造業服務化、服務業制造化”趨勢越來越明顯。比如,人工智能和醫療、養老等領域的結合就是很好的例子。借助服務業和制造業的一體化融合,一方面可以提升生產和服務的效率,另一方面也可更好地對接需求。在兩業融合中,消費升級是重要的牽引力,同時兩業融合也是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進一步提高供給的質量和效益所在。
近年來,中國兩業融合步伐不斷加快,但也面臨發展不平衡、協同性不強、深度不夠和政策環境、體制機制制約等問題。《實施意見》明確,到2025年,形成一批創新活躍、效益顯著、質量卓越、帶動效應突出的深度融合發展企業、平臺和示范區,企業生產性服務投入逐步提高,產業生態不斷完善,兩業融合成為推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明確重點行業和領域融合路徑
綜合消費者對筆記本便攜性和可視化需求,生產出屏幕尺寸最佳的游戲筆記本;解決陽臺光照不好,陰雨天氣衣物不易干等晾衣痛點,生產出備受市場歡迎的智能晾衣架;將物流、快遞企業融入制造業采購、生產、倉儲、分銷、配送等環節,持續推進降本增效……在實踐中,類似的成功融合案例不少。
兩業融合具體怎么做?
培育融合發展新業態新模式。《實施意見》梳理提出了10種發展潛力大、前景好的典型業態和模式,包括推進建設智能工廠、加快工業互聯網創新應用、推廣柔性化定制、發展共享生產平臺、提升總集成總承包水平、加強全生命周期管理、優化供應鏈管理、發展服務衍生制造、發展工業文化旅游等。
探索重點行業重點領域融合發展新路徑。《實施意見》針對制造業重點行業、服務業重點領域,提出了加快原材料工業、消費品工業、裝備制造業、汽車制造等重點行業雙向融合發展的10項可能路徑。
劉向東認為,兩業融合的業態、模式是在市場競爭中不斷催生、經過檢驗而逐步形成的,發展路徑需要企業結合實際不斷探索、自主選擇。在具體操作上,《實施意見》提供了方向性的指導,有助于各家企業在不同場景下展開探索,最終找到生產效益最佳、用戶體驗最佳的耦合方式。
釋放多元化市場主體潛力
兩業融合誰來做?
《實施意見》指出,要發揮多元化融合發展主體作用。這些主體既包括產業鏈龍頭企業、行業骨干企業、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平臺型企業和機構,也包括高等院校、職業學校以及科研、咨詢、金融、投資、知識產權等機構。
國家發改委新聞發言人孟瑋表示,各類不同的市場主體具有各自不同的特點和優勢,比如產業鏈龍頭企業處于價值鏈頂部、具有全產業鏈號召力;行業骨干企業創新能力、品牌影響力、示范效應突出;廣大中小企業貼近市場、管理靈活、適應能力強;平臺型企業和機構能夠整合資源、集聚企業,促進產銷精準對接、高效暢通;其他各類市場主體在人才、資本、技術、數據等方面也都具有不同優勢,推動兩業融合發展必須發揮好各類市場主體的獨特優勢。
孟瑋介紹,實踐中,近年來各類企業積累了許多好的經驗和做法。比如,華為等產業鏈龍頭企業,寶武集團等行業骨干企業和網易、小米等平臺型企業逐步探索形成了一批極具代表性的業態模式和典型路徑,一大批“專精特新”中小微企業也在實踐中開拓創新、積極探索適合自身發展的新業態新模式。“可以說,這些多元化市場主體都已經成為推動兩業融合發展的重要力量。”